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专业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分析化学 |
课程类别 |
学科专业课程 |
课程代码 |
107041002S |
修读形式 |
必修 |
学分 |
3 |
学时 |
52 |
开设学期 |
第3学期 |
先修课程 |
无机化学 |
(二)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度
指标点序号 |
2.2 |
4.1 |
4.2 |
支撑度 |
L |
H |
M |
注:H、M、L分别代表高、中、低支撑度。
(三)课程目标
1. 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吸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
2.能够正确记录、处理实验数据,能够根据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解释, 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表达。具有初步设计分析实验、结果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3. 了解分析化学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了解自身在从事分析化学行业相关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具有较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较好的职业素养;具有团队和工匠精神;爱家爱国,奋发向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
序号 |
教学内容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总学时 |
1 |
第一章 绪论 |
2 |
|
2 |
2 |
第二章 分析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 |
0 |
|
0 |
3 |
第三章 定性分析 |
0 |
|
0 |
4 |
第四章 误差与实验数据的处理 |
8 |
|
8 |
5 |
第五章 化学平衡与滴定分析法概论 |
2 |
|
2 |
6 |
第六章 酸碱滴定法 |
12 |
|
12 |
7 |
第七章 络合滴定法 |
12 |
|
12 |
|
第八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
4 |
|
4 |
|
第九章 沉淀滴定法 |
2 |
|
2 |
|
第十章 沉淀重量分析法 |
4 |
|
4 |
|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法 |
6 |
|
6 |
|
第十二章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
0 |
|
0 |
总和 |
52 |
|
52 |
第一章 绪论(支撑课程目标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了解分析化学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3)了解自身在从事分析化学行业相关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
2. 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对分析方法的分类,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体会分析化学任务的有效达成,强化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3. 思政目标:
(1)通过“量” 概念的阐述,激发学生严谨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2)通过行业职业规范,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3)通过近几年分析化学的取得的成就,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职业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化学的任务; 分析化学职业规范
2.教学难点:分析化学的分类。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介绍分析化学课程学习内容、方法和要求。
2. 讨论法:借助多媒体手段,结合分析化学取得的成就和实验项目撰写规范,讨论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区别,交流职业从业规范。
【教学内容】
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分析方法的分类
3.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4.实验项目撰写规范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论述分析测试人员需具备的职业素养有哪些。
第二章 分析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自学)
第三章 定性分析(自学)
第四章 误差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支撑课程目标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产生的原因,理解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特点及区别;
(2)掌握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误差和偏差)以及两者的关系;
(3)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掌握有效数字修约和计算规则。
(4)理解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5)了解随机误差的正在分布,置信度和置信区间;
(6)掌握显著性检验的应用和离群数据的取舍。
2.方法类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记录、处理实验数据;
(2)能够对一组数据进行正确的取舍;
(3)能够根据实验过程,合理的减小误差
(4)对实验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
3.思政目标:
通过误差分析,让学生感悟不同过程带来的误差差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误差,偏差,有效数字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偏差, 显著性检验和离群数据的取舍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授误差、偏差、及有效数字;显著性检验的应用和离群数据的取舍。
2. 讨论法:讨论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1.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过失误差;
2. 误差和偏差
第二节 测定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1. 准确度与误差;
2. 精密度与偏差;
3. 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4.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5.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第三节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1. 频数分布;
2. 正态分布;
3. 标准正态分布;
4.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第五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 有效数字的意义及位数;
2.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4.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第六节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 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2. 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
3. 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
4. 适当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小随机误差;
5. 正确表示分析结果;
第七节 分析化学中数据的处理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如何减少测定过程中的误差,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2. 讨论显著性检验方法的应用范围。
第五章 化学平衡与滴定分析法概论(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滴定分析的特点和类别。
(2) 理解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和基准物质的要求。
(3)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及互相换算。
(4) 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原理、方法。初步掌握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2.方法类目标
(1)通过基准物质的学习,能够对所标定的溶液,选择合适的基准物质。
(2)通过标准溶液的不同配制步骤,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思政目标:
(1)结合实际标准溶液配制步骤,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兴趣的思维。
(2)通过基准物质的种类和量的选择,初步激发学生设计实验的兴趣,强化从事分析检验工作者的责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2.教学难点: 滴定度,标准溶液的间接配制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滴定分析方式、物质量的浓度、滴定度、基准物质,计算依据
2.案例教学指导法: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简介
1.滴定分析的过程和方法特点;
2.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3.几种滴定方式;
第二节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物质的量浓度;
2.滴定度;
第三节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
1.直接法配制法;
2.间接配制法;
第四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1.计算依据和常用公式;
2.滴定分析法的有关计算;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如何配制NaOH、盐酸标准溶液?
2.标定NaOH、盐酸标准溶液,如何选择基准物质以及确定基准物质的称取质量。
第六章 酸碱滴定法(支撑课程目标1,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存在形式及分布分数
(2)掌握质子条件方程,简单溶液pH的计算
(3)掌握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与选择原则。
(4)理解一元强、弱酸碱的滴定曲线、滴定突跃范围技准确进行滴定的条件
(5)理解多元酸碱分步滴定可行性判据和各计量点指示剂的选择。
(6)掌握酸碱滴定的应用:碳酸盐混合碱和磷酸盐混合碱的应用和计算。
2.方法类目标:
(1)通过分布分数图学会准确判断溶液中的存在型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使学生学会判断能否准确滴定、选择合适指示剂和滴定剂,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思政目标:结合实际分析案例,让学生感悟科学的魅力和内涵,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素养,以及合理处理实验室废液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分布分数、质子条件方程、简单溶液pH的计算、缓冲溶液、指示剂的选择、准确滴定、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2. 教学难点:两性物质pH计算、多元碱分析、酸碱滴定法应用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讲授分布分数概念、质子条件方程,简单溶液pH的计算的思路,指示剂的选择,滴定曲线以及准确滴定的条件。
2. 讨论法:如何结合分布分数和pH值判断溶液中的型体种类、指示剂如何选择、多元混合碱如何准确滴定。
3. 案例教学指导法: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
1. 基本概念: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酸碱反应;
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3. 酸碱的强度、共轭酸碱对Ka和Kb的关系;
第二节 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
1. 处理水溶液中酸碱平衡的方法: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
2. 酸度对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的影响;
第三节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1. 一元强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2. 一元弱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3. 多元弱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4. 两性物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5. 强酸与弱酸的混合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第四节 酸碱缓冲溶液
1.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2.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3. 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第五节 酸碱指示剂
1.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2.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
3.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4. 混合指示剂;
第六节 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1.强酸(碱)的滴定;
2.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3.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碱)的可行性判据;
第七节 多元酸碱的滴定
1. 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
2. 多元酸的滴定;
3. 多元碱的滴定;
4. 混合酸碱的滴定;
5. 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第八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 混合碱的分析;
2.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如何结合分布分数和pH值判断磷酸溶液中的型体种类、
2. 如何选择合适的指示剂
3. 如何根据滴定体积判断混合碱的组成。
第七章 络合滴定法(支撑课程目标1,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 EDTA及其与金属离子络合的特性;理解络合物的逐级形成(解离)常数、累积形成常数、总形成(解离)常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水溶液中EDTA各型体的分布及浓度的计算。
(2)掌握各副反应系数的意义、计算以及MY络合物条件形成常数的意义、计算;了解EDTA滴定曲线的绘制、滴定突跃的意义以及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3)了解络合滴定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滴定终点与指示剂变色点的关系、掌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和终点误差的计算。
(4)掌握直接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络合滴定中酸度的选择。
(5)掌握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了解络合滴定的四种方式和应用。
2.方法类目标:
(1)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络合滴定法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和酸碱滴定对比,启发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
3.思政目标:
结合副反应、以及络合滴定的实际应用的学习,启发学生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性格的养成,激发学生为家和国奋斗的斗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累积形成常数、副反应系数及计算、条件形成常数、金属指示剂、酸度的选择和控制、金属离子的分步滴定。
2.教学难点:分布分数,副反应系数、化学计量点和终点判定,准确滴定。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EDTA络合特性,副反应系数意义及其计算、条件形成常数、金属指示剂的变色点、酸度选择的依据,能否准确滴定和干扰的关系。
2.案例教学指导法:以实际案例引导学习指示剂的选择和酸度的控制。
3.讨论法: 建立一个络合滴定分析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络合滴定中的滴定剂;
2.EDTA及其二钠盐的性质;
3.金属离子--EDTA络合物的性质;
第二节 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
1.络合物的形成常数;
2.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
第三节 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
1. 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
2. MY络合物的条件形成常数;
第三节 EDTA的滴定曲线
1.滴定曲线的绘制;
2.影响滴定突跃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 络合滴定指示剂
1.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2.金属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以及滴定终点;
3. 金属指示剂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4.常用金属指示剂简介;
第六节 终点误差和准确滴定的条件
1. 终点误差;
2. 直接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
3.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选择与控制;
第七节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1. 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
2. 控制酸度进行混合离子的选择滴定;
3. 使用掩蔽剂提高络合滴定的选择性;
4. 选用其它的滴定剂;
第八节 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1. 直接滴定法;
2. 返滴定法;
3. 置换滴定法;
4. 间接滴定法;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建立一个络合滴定分析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第八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支撑课程目标1,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平衡的有关知识如:条件电位、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反应进行的程度。
(2)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3)掌握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溶液电位的计算。
(4)理解氧化还原指示剂的类型、变色原理和选择原则。
(5)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的方法原理、应用及计算。
2.方法类目标:
(1)通过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学习,提升学生实验设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政目标:
通过设计案例的分析和应用,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滴定过程中溶液电位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2.教学难点: 条件电位,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条件电位及溶液中电位的计算。
2.讨论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氧化还原平衡
1.条件电位;
2.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
3.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第二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1.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2. 催化作用和诱导作用;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氧化还原滴定的滴定分数;
2. 可逆氧化还原体系滴定曲线的计算;
3. 计算化学计量点电位的通式;
第四节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1. 氧化还原指示剂;
2. 其它指示剂;
第五节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1. 预处理的典型实例;
2. 预处理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六节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1.高锰酸钾法;
2.重铬酸钾法;
3. 碘量法;
4. 其它方法;
第七节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如何准确测定过氧化氢的含量
第九章 沉淀滴定法( 支撑课程目标1)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法扬斯法所用指示剂及其确定终点的原理、测定对象与应用条件。
(2)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的原理、测定对象、应用条件。
(3)了解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2.方法类目标:
(1)通过比较沉淀滴定法不通的测定对象和应用条件,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思政目标:
在对比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科学的魅力和内涵。体会事物之间发展联系和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所用指示剂、测定对象和应用条件
2.教学难点: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应用条件,法扬斯法的测定原理。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酸度对莫尔法、佛尔哈德法的影响
2. 任务驱动法:以个人为单位,对比三种方法的测定对象、测定方法及应用条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确定终点的方法
1.莫尔法;
2.佛尔哈德法;
3. 法扬司法;
第三节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和计算
1.可溶性氯化物中氯的测定;
2. 银合金中的银的测定;
3. 有机卤化物中卤素的测定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讨论不同实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第十章 沉淀重量分析法(支撑课程目标1,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沉淀重量法对沉淀的要求(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2)理解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3)掌握晶形沉淀与无定形沉淀的形成条件;
(4)掌握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2.方法类目标:
(1)通过晶形沉淀与无定形沉淀的条件的控制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思政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和沉淀条件控制培养学生实验室安全意识以及重视细节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及提高纯度的措施。晶形沉淀和无定性沉淀条件的选择。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包括换算因数的概念和计算)
2.教学难点:晶形沉淀和无定性沉淀条件的选择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及提高纯度的措施,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2.案例教学指导法: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晶形沉淀和无定性沉淀条件的选择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重量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
第二节 沉淀重量法对沉淀的要求
1.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2.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第三节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沉淀的溶解度;
2.溶解度和固有溶解度、活度积、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
3.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4.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络合效应、其它因素;
第四节 沉淀的形成
1. 沉淀的类型;
2. 沉淀的形成过程及影响沉淀类型的因素;
3. 晶形沉淀无定型沉淀;
第五节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 共沉淀现象、后沉淀现象;
2. 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第六节 进行沉淀的条件
1. 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稀、搅、热、慢、陈;
2. 无定型沉淀的沉淀条件:浓、热、电、不陈;
3. 均匀沉淀法;
第七节 有机沉淀剂
1. 有机沉淀剂的特点;
2. 有机沉淀剂的类型和应用;
第八节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钡盐中钡含量的测定实验中,每一步操作步骤的依据。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法(支撑课程目标1,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掌握朗伯-比尔定律
(3)掌握单组分测定、多组分测定、示差法测定的原理与应用
(4)理解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的结构。
2. 方法类目标:
(1)使学生学会如何建立一个分光光度法,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2)通过朗伯比尔定率偏离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思政目标:通过实验条件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吸收曲线,朗伯-比尔定律。单组分测定、多组分测定、示差法测定的原理与应用
2.教学难点: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示差分光光度法。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吸收曲线,朗伯-比尔定律和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测量条件的选择。单组分测定、多组分测定、示差法测定原理。
2. 讨论法:如何建立一种优化的分光光度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光的基本性质;
2.物质对光产生选择性吸收;
3.物质对光产生选择性吸收的原因、物质的颜色与光吸收的关系、吸收曲线;
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1. 朗伯-比尔定律;
2. 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
3. 标准曲线绘制及其应用;
3. 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
第三节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1.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系统、信号显示系统;
2.吸光度的测量原理;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单光束、双光束、双波长;
第四节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1.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
显色反应和显色剂、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2. 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第五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1. 定量分析:单组分的测定、多组分的测定、差示法;
2.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3. 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如何建立一种优化的分光光度法
第十二章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自学)
二、课程目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2.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 范。 |
2.2能够基于化学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化学行业专业实践问题 实施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能够理解自身在从事化学行业专业相关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切实履行责任。 |
3. 了解分析化学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了解自身在从事分析化学行业相关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具有较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较好的职业素养;具有团队和工匠精神;爱家爱国,奋发向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
4.专业素养: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 等基本科学技能,以及一定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
4.1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 能力结构。了解化学的知识体系、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吸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 |
4.专业素养: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 等基本科学技能,以及一定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
4.2能够掌握扎实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能够正确收集、处理实验数据, 能够根据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解释,并结合同类研究得到有效结 论。具有基础实验操作、初步设计实验、结果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
2.能够正确记录、处理实验数据,能够根据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解释, 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表达。具有初步设计分析实验、结果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
三、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
课程目标 |
教学方法 |
第一章 绪论 |
课程目标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2.1) |
讨论法、讲授法 |
第四章 误差和实验数据处理 |
课程目标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2) |
讲授法、讨论法 |
第五章 化学平衡与滴定分析法概论 |
课程目标1,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2.2,4.1,4.2) |
讲授法、案例教学指导法 |
第六章 酸碱滴定法 |
课程目标1,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4.2) |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指导法 |
第七章 络合滴定法 |
课程目标1,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4.2) |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指导法 |
第八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
课程目标1,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4.2) |
讲授法、讨论法 |
第九章 沉淀滴定法 |
课程目标1 ,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 ) |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
第十章 沉淀重量分析法 |
课程目标1,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4.2) |
讲授法、案例教学指导法 |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法 |
课程目标1,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4.2) |
讲授法、讨论法 |
四、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考核方式 |
1. 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吸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 |
酸碱质子理论,分布分数,pH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副反应系数,条件形成常数,金属指示剂,金属离子准确滴定的条件。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沉淀条件,重量分析结果计算。朗伯比尔定律原理 |
1.课下作业(含课下讨论) 2.期末考试 |
2.能够正确记录、处理实验数据,能够根据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解释, 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表达。具有初步设计分析实验、结果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
误差,偏差、有效数字,溶液配制与标定。酸碱滴定法应用。络合滴定法的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沉淀条件的选择。朗伯比尔定律适用条件。 |
1.课下作业(含课下讨论) 2.期末考试 |
3. 了解分析化学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了解自身在从事分析化学行业相关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具有较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较好的职业素养;具有团队和工匠精神;爱家爱国,奋发向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
分析化学发展趋势 分析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
1.课下总结 |
五、学习评价与考核
学习评价内容 |
占总评成绩比例 |
考核/评价细则 |
过程性作业 |
作业 |
×10% |
答案正确,解题过程完整,表达清楚。 |
课上课下讨论 |
×10% |
观点正确,分析问题全面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可行。 |
实验设计方案 |
×20% |
结合相关的分析化学知识设计某一分析任务的实验方案,方法正确,试剂使用恰当,步骤合理科学,语言规范。 |
期末考试 |
60% |
阅卷评分标准 |
综合成绩 |
100% |
过程性作业×40%+期末考试×60% |
六、教材与学习资源
(一)教材
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校编:《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
(二)学习资源
1. 慕课网:中国大学MOOC《分析化学》课程。
2. 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3. 彭崇慧等编:《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
4. 张渔夫等编:《分析化学习题解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教学大纲制定人:乔凤霞,李朝昉
教学大纲审定人:葛旭升、蔺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