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实验中心!

 

学校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请输入搜索信息:
无机化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精品课程 >> 无机化学 >> 正文

无机化学课程大纲

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专业《无机化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

课程类别

学科专业课程

课程代码

107021002S107021004S

修读形式

必修

学分

6

学时

99

开设学期

12学期

先修课程

(二)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度

指标点序号

2.2

4.1

4.2

支撑度

L

H

M

注:HML分别代表高、中、低支撑度。

(三)课程目标

1. 在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认识易燃、易爆、剧毒、易制毒化学品,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了解化学造成的环境污染,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2. 通过《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理解掌握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2)理解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和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理解掌握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3)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有关用途,简单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

4)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方法,初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语言表达和综合应用能力。

3. 掌握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知识,用于理解相关无机化学实验的实验原理,或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解释。

(四)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总学时

1

绪论

2

2

2

第一章  化学基础知识

2

2

3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6

6

4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

4

4

5

第四章  化学平衡

4

4

6

第五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7

7

7

第六章  分子结构

4

4

8

第七章  晶体结构

5

5

9

第八章  酸碱平衡

6

6

10

第九章  沉淀平衡

5

5

11

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

7

7

12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

4

4

13

第十二章  元素化学引论

5

5

14

第十三章  硼族元素

3

3

15

第十四章  碳族元素

4

4

16

第十五章  氮族元素

8

8

17

第十六章  氧族元素

6

6

18

第十七章  卤素

5

5

19

第十八章  铜副族和锌副族元素

5

5

20

第十九章  过渡元素

7

7

总和

99

99

绪论(支撑课程目标1)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认知类目标:

1)了解化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影响,简单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的相关知识。

2)理解大学教学和中学教学的不同点。

3)了解无机化学课程地位、内容、学习方法和要求。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了解大学的学习方法。

3. 课程思政目标:通过近几年我国国防科技的前沿成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热爱化学专业。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无机化学课程地位、内容、学习方法和要求。大学教学和中学教学的不同点。

2.教学难点:大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1. 讨论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我国国防科技的前沿成果,讨论交流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比分析大学教学和中学教学的不同点,讨论交流大一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教学环境。

2. 讲授法:介绍无机化学课程学习内容、方法和要求。

【教学内容】

1.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国防科技前沿成果。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简介。

2.无机化学课程地位和内容简介。

3.大学化学和中学化学的不同点。

4.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论述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章 化学基础知识(支撑课程目标2,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认知类目标:

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混合气体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及气体扩散定律,能进行有关计算。

2)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能进行有关计算。

3)掌握误差的概念和求算方法。

4)理解有效数字定义,掌握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2.方法类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初步体会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法。

3. 课程思政目标:通过道尔顿的个人事迹和人生经历,体会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混合气体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及气体扩散定律误差的计算。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2.教学难点:混合气体分压定律及其应用。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混合气体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和气体扩散定律及其应用。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2.讨论法:课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准确度和误差。

3.案例分析:通过氧气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实验误差分析,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混合气体分压、分体积定律、 气体的扩散定律。

第二节 液体和溶液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计算。

第三 定量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价

准确度和误差、误差的求算。

第四节 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定义、称量仪器和容量仪器的精度,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单元总结:《化学基础知识》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氧气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3. 利用课程网络资源,查找道尔顿的个人事迹和人生经历,从他身上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有哪些?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支撑课程目标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理解化学热力学中的常用术语。

2)简单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恒压反应热。

3)掌握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求算:盖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

4)了解标准熵熵、熵变,掌握熵变的求算方法。

5)了解自发反应和非自发反应,掌握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和自由能变的求算方法。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利用标准摩尔生成焓求算热效应的推导过程,举一反三,能自己推导熵变、标准自由能变的求算方法,促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3. 课程思政目标:结合热力学知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盖斯的个人事迹和人生经历,体会敬业勤奋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树立不怕吃苦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热效应、熵变、自由能变的求算。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熵变和自由能变求算方法,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和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

2. 讨论法:课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化学热力学和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1. 体系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过程和途径。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和功;体积功;热力学能。

第二节 热化学

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反应热 ;恒压反应热。;

热力学标准状态;化学计量数和摩尔反应;反应焓。

2.热化学方程式。

3.盖斯定律,利用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

4.标准摩尔生成焓,利用标准摩尔生成焓求算反应焓。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1. 自发反应和非自发反应。

2.熵、熵变:热力学第三定律和绝对熵;标准摩尔熵;化学反应熵变。

3. 吉布斯自由能和自由能变:吉布斯自由能判据;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及其应用。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利用课程网络资源,查找盖斯的个人事迹和人生经历,从他身上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有哪些?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支撑课程目标2,3)

【教学目标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掌握瞬时速率、平均速率。

2)掌握速率方程的方法,速率常数、反应级数。

3)简单了解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理解质量作用定律。

4)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及其应用。

5)掌握反应速率理论,以及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6)理解催化原理和催化反应特征。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实验和推理的科学方法探究速率方程知识。学会归纳对比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阿累尼乌斯的个人事迹和人生经历,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速率方程,速率常数、反应级数;阿仑尼乌斯公式;反应速率理论。

2.教学难点:反应速率理论。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复杂反应的速率方程。对Arrhenius方程进一步分析。反应速率理论。

2. 讨论法:课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速率定义、质量作用定律。

3. 案例分析:结合化学反应原理,分析说明合成氨的反应条件。通过选择合适的温度、压力、催化剂,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定义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

第二节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 基元反应和反应分子数;质量作用定律。

2. 复杂反应的速率方程: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

第三节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 阿仑尼乌斯公式及其应用、对Arrhenius方程的进一步分析。

第四节 反应速率理论

1.碰撞理论:有效碰撞;活化能;活化分子;活化分子分数。

2.过渡状态理论:过渡状态理论要点。

第五节 催化剂和催化反应简介。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单元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 案例分析: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

3. 利用课程网络资源,查找阿累尼乌斯的个人事迹和人生经历,从他身上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有哪些?

第四章 化学平衡(支撑课程目标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和求算方法。

2)简单了解化学反应等温式,理解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生成自由能的关系。

3)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

4)利用反应商判据理解浓度、压力、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原因。

2. 方法类目标:利用典型例题,使学生初步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学会归纳对比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勒沙特列个人事迹和人生经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多重平衡规则。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平衡的移动。

2. 教学难点: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化学反应等温式。平衡常数的应用。化学平衡的移动。

2. 讨论法:课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和求算多重平衡规则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化学平衡状态

1.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经验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

2. 多重平衡规则。

第二节 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生成自由能

1.化学反应等温式。

第三节 平衡常数的应用。

1.判断化学反应的程度。

2.预测化学反应的方向。

3.计算化学平衡的组成。

第四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课外习题级课程讨论题】

1.专题总结:《化学热力学》的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 利用课程网络资源,查找勒沙特列的个人事迹和人生经历,从他身上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有哪些?

第五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支撑课程目标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

2)理解波函数和原子轨道的含义。

3)掌握四个量子数,以及应用量子数确定原子轨道的方法。

4)了解概率密度和电子云概念,掌握波函数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了解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

5)简单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能级分裂和能级交错等概念。

6)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和规则,能写出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层构型。

7)理解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等概念,掌握其递变规律。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初步建立抽象思维方法,学会微观粒子运动的描述方法。

3. 课程思政目标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演示抽象的微观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门捷列夫、徐光宪的个人事迹和人生经历,培养学生执着坚持、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四个量子数,波函数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周期、族、区)。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的递变规律。

2. 教学难点:薛定谔方程,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教学方法】

1. 以讲授法为主,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演示抽象的微观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深奥的物质结构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 测不准原理。

3. 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规律。

第二节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    

2. 四个量子数。    

3. 用图形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波函数的图形: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概率密度和电子云: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

第三节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 影响轨道能量的因素: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能级分裂和能级交错。

2.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徐光宪第一法则。

3. 核外电子排布: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及其应用。

第四节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周期;元素的族;元素的分区。

第五节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1. 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单元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 利用课程网络资源,查找门捷列夫、徐光宪的个人事迹和人生经历,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有哪些?

第六章  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理论(支撑课程目标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掌握价键理论:共价键的本质、形成、特点和类型。

2)掌握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杂化轨道的类型和分子空间构型,了解p-pπ键与离域π键形成条件条件。

3)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基本要点,能推断简单共价分子的空间构型。

4)了解几种键参数:键长、键角、键的理解能和键能、键的极性。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归纳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共价分子空间构型,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断共价分子空间构型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演示抽象的微观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鲍林的个人事迹和人生经历,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积极拼搏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 教学难点:杂化轨道的类型和分子空间构型,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断共价分子的空间构型。

【教学方法】

1. 以讲授法为主,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演示抽象的微观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深奥的物质结构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价键理论:

1. 价键理论要点;共价键的本质,形成,特征;键的类型。

第二节 杂化轨道理论:

1. 杂化轨道理论理论要点,杂化轨道类型和分子空间构型。

2. p-pπ键与离域π键。

第三节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基本要点:求算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电子对数和电子对空间构型的关系;分子构型和电子对空间构型的关系。

2. 共价分子空间构型的推断过程。

第四节 键参数

1. 键的极性、键角、键能和键的离解能、键长。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单元总结:《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理论》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 利用课程网络资源,查找鲍林的个人事迹和人生经历,从他身上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有哪些?

第七章 晶体结构(支撑课程目标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理解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种类和特点,能解释分子间力对分子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2)理解氢键的形成条件,能解释氢键对分子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3)理解晶格能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4)掌握离子的半径递变规律,理解离子的电子构型。

5)理解离子的极化作用、离子的变形性以及影响因素。能解释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归纳用分子间力、氢键解释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用晶格能解释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演示抽象的微观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范德华的个人事迹和人生经历,培养学生积极拼搏,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分子间力种类,分子间力对分子晶体熔沸点的影响。氢键的形成,氢键对分子晶体熔沸点的影响。晶格能对典型离子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离子的极化作用、离子的变形性,离子极化的结果。

2. 教学难点:晶格能对典型离子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离子极化的结果。

【教学方法】

1. 以讲授法为主,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演示抽象的微观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深奥的物质结构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子晶体和分子间作用力

1. 共价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分子间作用力种类和特点;分子间力对分子晶体熔沸点的影响。

2. 氢键:氢键的形成、特点,氢键对分子晶体熔沸点的影响

第二节 离子晶体和离子键

离子键形成、本质、特点;离子键的强度-晶格能;离子的特征:电荷、半径和电子构型。

第三节 离子极化

离子的相互极化、离子的极化力、离子的变形性及其影响因素。离子极化对键型、物质性质的影响。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单元总结:《晶体结构》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 利用课程网络资源,查找鲍林、范德华的个人事迹和人生经历,从他身上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有哪些?

第八章 酸碱解离平衡(支撑课程目标2,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酸、碱、两性物质、共轭酸碱对,反应实质、酸、碱常数

2)掌握弱酸、弱碱溶液中的酸碱平衡,及其溶液pH的计算

3)理解同离子效应对酸碱平衡移动的影响。

4)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pH计算,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归纳对比一元弱酸(碱)、二元弱酸(碱)、缓冲溶液pH的计算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通过酸碱理论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体会自然科学总是在不断的否定和创新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敢于否定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酸碱质子理论。一元弱酸(碱)、二元弱酸(碱)、缓冲溶液pH的计算。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2. 教学难点:溶液pH的计算。

【教学方法】

1. 以讲授法为主,对比讲解一元弱酸(碱)、二元弱酸(碱)、缓冲溶液pH的计算。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2. 讨论法:课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酸碱质子理论、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组成、作用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酸碱理论简介

1.酸碱质子理论:、酸、碱、两性物质、共轭酸碱对,反应实质、酸、碱常数。

第二节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水的离子积、pHpOH

第三节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1.一元弱酸(碱)解离平衡,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2.多元弱酸(碱)解离平衡,多元弱酸(碱)溶液pH计算。

3. 同离子效应。

第四节 缓冲溶液

1. 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pH的计算;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单元总结:《酸碱平衡》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 论述缓冲溶液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第九章 沉淀溶解平衡(支撑课程目标2,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理解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掌握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对溶度积的影响。

2)理解溶度积规则。

3)掌握沉淀生成条件,分步沉淀有关计算及其应用

4)掌握沉淀溶解条件和应用,沉淀转化和应用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溶度积规则解决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等问题的思路、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学会问题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离子效应、盐效应对溶度积的影响。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分步沉淀有关计算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分步沉淀有关计算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1. 以讲授法为主,讲解沉淀生成的计算和应用。沉淀在酸中的溶解。分步沉淀有关计算及其应用。

2. 讨论法:课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离子效应、盐效应对溶度积的影响。沉淀的转化计算和应用。

3. 案例分析:结合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分析说明福建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泄漏事件(沉淀酸溶解)、化学沉淀法处理含重金属的实验室废液的原理、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难溶强电解质的溶度积

1.难溶强电解质的溶度积,溶度积与溶解度的换算,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对溶度积的影响

2. 溶度积原理。

第二节 沉淀生成的计算和应用: 沉淀的生成、沉淀完全判断。分步沉淀:分步沉淀次序、分步沉淀的应用

第三节 沉淀的溶解和转化:沉淀在酸中的溶解。沉淀的转化。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单元总结:《沉淀平衡》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 案例分析:

1)福建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泄漏事件

2)化学沉淀法处理含重金属的实验室废液。

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支撑课程目标2,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简单了解氧化数、电动势和电极电势等概念,掌握电对、氧化型和还原型、电池反应和电极反应。掌握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势的关系。

2)了解原电池的构成、原电池符号和几种常见的电极符号。

3)掌握EθDrGm qEθKθ关系式,掌握电极电势的Nernst方程。

4)掌握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运用能斯特方程式计算浓度、酸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变化,及酸度、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5)能运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程度。

6)了解元素电势图,初步掌握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归纳原电池构成的过程和方法。结合典型例题,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结合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构成、电池反应和电极反应;运用能斯特方程式计算浓度、酸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变化;电极电势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酸度、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教学方法】

1. 以讲授法为主,讲解EθDrGm qEθKθ关系式,电极电势的Nernst方程。浓度、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及酸度、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电极电势的应用。

2. 讨论法:课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氧化还原基本概念。原电池的构成、原电池符号和电极符号。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

1. 原电池:原电池构成;原电池符号;4种电极类型和符号。

2. 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电池电动势。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表;氧化型和还原型,电对。

第二节 电池反应的热力学

1. 电动势Eθ和电池反应的DrGm q关系

2. 电动势Eθ和电池反应的Kθ关系

3. 电极电势的Nernst方程。

第三节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1.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酸度、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第四节 图解法讨论电极电势

1.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求电对的电极电势,判断歧化反应。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单元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第十一章 配位化学基础(支撑课程目标2,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原则。

2)理解掌握配合物价键理论,能判断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

3)掌握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意义及其应用,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4)理解影响配位平衡移动的因素:配位平衡和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的竞争。

2. 方法类目标:结合配位平衡和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的竞争。使学生学会分析推理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配合物组成和命名。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意义及其应用。配位平衡的移动

2.教学难点:配位平衡的移动和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1. 以讲授法为主,讲解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配位平衡的移动和有关计算。

2. 讨论法:课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配合物组成和命名。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其应用。

3. 案例分析:结合沉淀的配位溶解,分析说明严禁生活污水,特别时洗衣店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水中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1. 配合物的组成、配位原子和配位数;多基配体和螯合物;配合物的命名。

第二节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 价键理论要点;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的杂化类型、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第三节 配位平衡

1.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其应用。

2. 配位平衡的移动:配位平衡和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的竞争关系。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单元总结:《配位化学基础》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 案例分析:严禁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进入河水。

第十二章 元素化学引论(支撑课程目标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掌握氢化物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2)掌握无机含氧酸结构和酸性递变规律

3)掌握无机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氧化还原性递变规律。

4)掌握卤化物的水解的原因和产物类型。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归纳概括无机非含氧酸、含氧酸强度,以及氢化物、含氧酸及其盐性质递变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学会根据结构演绎推理卤化物水解的原因和产物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氢化物、无机含氧酸及其盐、卤化物性质。无机非含氧酸、含氧酸强度的判断方法。卤化物的水解的原因和产物类型。

2. 教学难点:无机含氧酸盐的性质、卤化物的水解。

【教学方法】

1. 以讲授法为主,氢化物、无机含氧酸及其盐、卤化物性质。无机非含氧酸、含氧酸强度的判断方法。卤化物的水解的原因和产物类型

2. 讨论法:课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子型氢化物

1.氢化物热稳定性

2.氢化物的还原性

3.无机含氧酸的强度

第二节 无机含氧酸及其盐

1.含氧酸的结构和强度

2. 含氧酸盐的性质:热稳定性,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

第三节 卤化物

1.卤化物的分类,卤化物的水解。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专题总结:

1)非金属氢化物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解释原因。

2)判断无机非含氧酸、无机含氧酸强度的方法。

3)总结无机含氧酸递变规律,并解释原因。

4)总结含氧酸及其盐氧化还原性递变规律,并解释原因

第十三章 硼族元素(支撑课程目标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掌握硼、铝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性质。

2)理解硼族元素的通性。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归纳概括缺电子化合物的特性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对比归纳α- Al2O3γ- Al2O3,晶态Al(OH)3和无定形Al2O3•xH2O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结合砷化镓半导体材料的性能和用途等问题,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缺电子化合物。乙硼烷的结构和性质。硼酸的结构和性质。三卤化硼的结构和性质。

2. 教学难点:硼酸盐结构和性质。硼族元素的缺电子性。

【教学方法】

1. 以讨论法为主,结合课前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研讨缺电子化合物特性。硼单质、乙硼烷、硼酸和硼酸盐、三卤化硼的性质。α- Al2O3γ- Al2O3,晶态Al(OH)3和无定形Al2O3•xH2O不同点。

2. 讲授法:利用图片、动画等,讲解多中心键,硼单质、乙硼烷、硼酸和硼酸盐、AlCl3的结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硼族元素的通性:缺电子性,惰性电子对效应。

第二节 硼及其化合物

1.硼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2.硼的氢化物:乙硼烷的结构和性质。多中心键。

3.硼的含氧化合物:硼酸的结构和性质,硼酸盐结构和性质。

4.硼的卤化物:三卤化硼的结构和性质。

第三节 铝单质及其化合物

1.铝的含氧化合物:α- Al2O3γ- Al2O3,晶态Al(OH)3和无定形Al2O3•xH2O

2.铝的卤化物:AlCl3的结构。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单元总结:《硼族元素》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 论述砷化镓半导体材料的性能和用途。

3. 专题研讨:卤化物水解的原因和产物。

第十四章 碳族元素(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掌握碳及硅的单质、卤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结构、制备与性质。

2)熟悉锡和铅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卤化物及硫化物的性质。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对比归纳石墨和金刚石物理性质、锡和铅和酸反应、CO2SiO2性质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结合温室效应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碳酸盐的性质。硅酸和硅酸盐性质,SiCl4SiF4水解。锡、铅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SnCl2SnCl4的性质。

2. 教学难点:碳酸盐的性质。甲硅烷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方法】

1. 以讨论法为主,结合课前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研讨碳和硅的单质、氧化物的性质。SiCl4SiF4水解。锡、铅单质性质。

2. 讲授法:利用图片、动画讲解碳酸盐的性质。甲硅烷的结构和性质。锡、铅氢氧化物和卤化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碳单质及其化合物

1.碳的单质:石墨和金刚石结构和物理性质。

2.碳的含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制备和;碳酸盐的性质。

第二节 硅单质及其化合物

1.单质硅的制备、性质和用途。

2.硅的含氧化合物:SiO2、硅酸和硅酸盐性质。

3.硅的氢化物:甲硅烷的结构和性质。

4. 硅的卤化物:SiCl4SiF4水解。

第三节 锗分族

1.锡、铅性质及用途。

2.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酸碱性。

3.卤化物:SnCl2SnCl4的性质。

4.硫化物:溶解性。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单元总结:《碳族元素》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专题研讨:金属硫化物的酸碱性和溶解性。

3论述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第十五章 氮族元素(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掌握氮及其重要化合物(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和用途。

2)掌握磷及磷的卤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3)了解砷、锑、铋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对比归纳NH3PH3NONO2、硝酸和亚硝酸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对比归纳磷酸、亚磷酸和次磷酸性质的过程与方法。学会归纳演绎砷、锑、铋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变化规律的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结合涉及到的易燃物红磷和白磷,剧毒物PH3AsH3,易制爆物发烟硝酸和硝酸盐,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性质。亚硝酸及其盐性质;硝酸及其盐性质。磷酸、亚磷酸、次磷酸的结构和性质。焦磷酸的性质。砷、锑、铋的氧化物及其盐: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2. 教学难点:联氨、羟胺的性质。砷、锑、铋的硫化物的酸碱性。

【教学方法】

1. 以讨论法为主,结合课前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研讨氨和铵盐、氮的含氧化物,磷单质、氢化物和氧化物,砷、锑、铋氢化物和硫化物的性质。

2. 讲授法:利用图片讲解联氨、羟胺的结构和性质,磷酸、亚磷酸、次磷酸的结构和性质。焦磷酸的性质。砷、锑、铋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氮及其化合物

1.氮单质: 氮的结构和性质、制备。

2. 氮的氢化物: 氨和铵盐、联氨、羟胺的结构和性质。

3. 氮的含氧化合物: NONO2性质、亚硝酸及其盐性质;硝酸及其盐性质。

第二节 磷和磷的化合物

1.单质磷:同素异形体、白磷的化学性质。

2.磷的氢化物:膦的制备与性质。

3.磷的氧化物:三氧化二磷和五氧化二磷结构和性质。

4.磷的含氧酸及其盐:磷酸、亚磷酸、次磷酸的结构和性质。焦磷酸的性质。

第三节 砷、锑、铋

1. 砷、锑、铋的氢化物:胂的性质和应用。

2. 砷、锑、铋的氧化物及其盐: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3. 砷、锑、铋的硫化物:制备和酸碱性。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单元总结:《氮族元素》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 专题研讨:主族金属如Sb3+Bi3+Sn2+Pb2+Al3+ 和过量NaOH、氨水反应现象和产物。

第十六章 氧族元素(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认知类目标:

1)了解氧、臭氧的结构和性质。

2)掌握过氧化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3)掌握硫、硫化氢、二氧化硫、亚硫酸、硫酸及其盐的重要性质和用途。掌握金属硫化物的性质。掌握硫代酸盐、过二硫酸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焦硫酸和连硫酸性质。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对比归纳焦硫酸及其盐、硫代硫酸及其盐、过二硫酸及其盐、连硫酸及其盐性质的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结合涉及到的易燃物硫粉,易制毒物硫酸,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结合酸雨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过氧化氢的结构和性质。亚硫酸及其盐、硫酸及其盐。硫代硫酸、过二硫酸及其盐。

2. 教学难点:臭氧的结构。硫代硫酸、过二硫酸、连二亚硫酸及其盐性质。

【教学方法】

1. 以讨论法为主,结合课前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研讨臭氧、过氧化氢、硫及其硫化氢、硫化物和多硫化物,二氧化硫、亚硫酸及其盐,三氧化硫、硫酸及其盐的性质。

2. 讲授法:讲解臭氧、过氧化氢结构。焦硫酸及其盐、硫代硫酸、过二硫酸、连多硫酸、连二亚硫酸及其盐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氧及其化合物

1.臭氧的结构和性质。

2.过氧化氢的结构和性质。

二、硫及其化合物

1.单质硫的结构和性质。

2.硫化氢、硫化物和多硫化物。

3.硫IV)的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亚硫酸及其盐。

4.硫(VI的含氧化合物:三氧化硫、硫酸及其盐、焦硫酸及其盐。

5.其它价态的含氧酸及其盐:硫代硫酸、过二硫酸、连多硫酸、连二亚硫酸及其盐。

【课外习题与课程讨论题】

1. 单元总结:《氧族元素》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 论述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

第十七章 卤素(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掌握卤素单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性。了解制备方法和用途。

2)掌握卤化氢和氢卤酸的主要性质。了解制备方法和用途。

3)掌握卤素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了解重要含氧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对比归纳次卤酸及其盐、卤酸及其盐、高卤酸及其盐性质的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结合涉及到的易制毒物硫酸盐酸,易制爆物氯酸盐和高氯酸盐,以及氯气泄漏事故,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卤素单质、卤化氢的性质。次卤酸、卤酸、高卤酸及其盐的性质。

2. 教学难点:次卤酸、卤酸、高卤酸及其盐的性质。

【教学方法】

1. 以讨论法为主,结合课前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研讨卤素单质、卤化氢的性质。

2. 讲授法:讲解次卤酸、卤酸、高卤酸及其盐的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卤素单质

1.单质的制备。

2.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第二节 卤化氢和氢卤酸

1.卤化氢的制备。

2.卤化氢、氢卤酸的性质和用途。

第三节 卤素含氧酸及其盐

1.次卤酸、卤酸、高卤酸及其盐的性质。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知识点总结:氟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

2. 单元总结:《卤素》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第十八章 铜副族和锌副族元素(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掌握铜、银、锌、镉、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对比归纳Cu2+Ag+Zn2+Cd2+Hg2+和过量NaOH溶液、和过量氨水反应的的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结合涉及到的剧毒物汞盐,实验室含汞废液的处理,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铜副族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卤化物和硫化物。锌副族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卤化物和硫化物。

2. 教学难点:铜副族卤化物和硫化物。锌副族卤化物和硫化物。

【教学方法】

1. 以讨论法为主,结合课前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研讨铜副族卤化物和硫化物,锌副族卤化物和硫化物的性质。

2. 讲授法:讲解铜、锌副族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铜副族元素

1.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铜副族元素重要的化合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卤化物和硫化物。

第二节 锌族元素

1.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锌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卤化物和硫化物;配合物。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单元总结:《铜副族和锌副族元素》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 专题研讨:Cu2+Ag+Zn2+Cd2+Hg2+和过量NaOH溶液、氨水反应产物和现象。

第十九章 过渡元素(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认知类目标:

1)掌握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 方法类目标:使学生学会对比归纳Cr3+Mn2+Fe2+Co2+Ni2+和过量NaOH溶液、和过量氨水反应的的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 课程思政目标:结合易制爆物重铬酸钾、高锰酸钾,实验室含Cr(VI)废液的处理,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铬(III)、铬(VI)重要化合物性质。锰(Ⅱ)、锰(VI)、锰(IV)、锰(Ⅶ)重要化合物性质。铁、钴和镍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2. 教学难点:铬(III)、铬(VI)的相互转化。锰(Ⅵ)、锰(Ⅶ)重要化合物性质。

【教学方法】

1. 以讨论法为主,结合课前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研讨铬、锰、铁、钴、镍的单质(III)、铬(VI)重要化合物性质。锰(Ⅱ)、锰(VI)重要化合物性质。铁、钴和镍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2. 讲授法:讲解铬(III)、铬(VI)的相互转化。锰(Ⅵ)、锰(Ⅶ)重要化合物性质。铁、钴和镍的配合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铬及其重要化合物

1. 铬的性质和用途。

2. 铬的重要化合物:铬(III)、铬(VI)重要化合物性质。

第二节 锰及其重要化合物

1. 锰的性质及用途。

2. 锰的重要的化合物:锰(Ⅱ)、锰(IV)、锰(VI)、锰(Ⅶ)重要化合物性质。

第三节 铁、钴、镍及其重要化合物

1.铁、钴、镍的性质

2.铁、钴和镍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题】

1. 单元总结:《过渡元素》知识脉络和重要的知识点。

2. 专题研讨:Cr3+Mn2+Fe2+Co2+Ni2+和过量NaOH溶液、氨水反应的产物和现象。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2.2 能够基于化学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化学行业专业实践问题 实施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能够理解自身在从事化学 行业专业相关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切实履行责任。

1. 在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认识易燃、易爆、剧毒、易制毒化学品,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了解化学造成的环境污染,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4.专业素养: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 等基本科学技能,以及一定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4.1 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 能力结构。了解化学的知识体系、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2.通过《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理解掌握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2)理解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和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理解掌握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3)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有关用途,简单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

(4)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方法,初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语言表达和综合应用能力。

4.2:能够掌握扎实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能够正确收集、处理实验数据, 能够根据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解释,并结合同类研究得到有效结 论。具有基础实验操作、初步设计实验、结果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3.掌握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知识,用于理解相关无机化学实验的实验原理,或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解释。

三、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

教学方法

绪论

课程目标1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2.2

讨论法、讲授法

第一章 化学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4.2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课程目标2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

讲授法、讨论法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

课程目标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4.2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

第四章 化学平衡

课程目标2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

讲授法、讨论法

第五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课程目标2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第六章 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理论

课程目标2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第七章 晶体结构

课程目标2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第八章 酸碱平衡

课程目标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4.2

讲授法、讨论法

第九章 沉淀平衡

课程目标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4.2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

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

课程目标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4.2

讲授法、讨论法

第十一章 配位化学基础

课程目标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4.2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

第十二章 元素化学引论

课程目标2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

讲授法、讨论法

第十三章 硼族元素

课程目标2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4.1

讨论法、讲授法、专题研讨

第十四章 碳族元素

课程目标1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2.24.14.2

讨论法、讲授法、专题研讨

第十五章 氮族元素

课程目标1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2.24.14.2

讨论法、讲授法、专题研讨

第十六章 氧族元素

课程目标1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2.24.14.2

讨论法、讲授法

第十七章 卤素

课程目标1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2.24.14.2

讨论法、讲授法

第十八章 铜副族和锌副族元素

课程目标1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2.24.14.2

讨论法、讲授法、专题研讨

第十九章 过渡元素

课程目标123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2.24.14.2

讨论法、讲授法、专题研讨

 

四、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1. 在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认识易燃、易爆、剧毒、易制毒化学品,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了解化学造成的环境污染,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2. 通过《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1)理解掌握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2)理解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和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理解掌握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3)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有关用途,简单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

4)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方法,初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语言表达和综合应用能力。

3. 掌握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知识,用于理解相关无机化学实验的实验原理,或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解释。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混合气体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及气体扩散定律。

状态函数的特征。盖斯定律。ΔrHmθ与ΔfHmθSmθ与ΔrSmθΔrGmθ与ΔfGmθ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焓变、熵变、自由能变的求算。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

速率常数、反应级数;阿仑尼乌斯公式;反应速率理论。

平衡常数表达式。多重平衡规则。化学平衡的移动。

四个量子数。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的递变规律。

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分子间力种类,分子间力、氢键对分子晶体熔沸点的影响。晶格能对离子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离子的极化作用、离子的变形性。

酸碱质子理论。溶液pH的计算。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对溶度积的影响。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分步沉淀有关计算。

原电池的构成、电池反应和电极反应。能斯特方程式。电极电势的应用。

配合物组成和命名。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

氢化物、无机含氧酸及其盐、卤化物性质。

缺电子化合物。乙硼烷的结构和性质。硼酸的结构和性质。三卤化硼的结构和性质。

碳酸盐的性质。SiCl4SiF4水解。锡、铅氢氧化物的酸碱性。SnCl2SnCl4的性质。

氨和铵盐性质。亚硝酸、硝酸及其盐性质。磷酸、亚磷酸、次磷酸的结构和性质。砷、锑、铋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过氧化氢的结构和性质。亚硫酸、硫酸及其盐。硫代硫酸盐、过二硫酸盐。

卤素单质、卤化氢的性质。次卤酸、卤酸、高卤酸及其盐的性质。

铜副族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卤化物和硫化物。锌副族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卤化物和硫化物。

(III)、铬(VI)重要化合物性质。锰(Ⅱ)、锰(IV)、锰(Ⅶ)重要化合物性质。铁、钴和镍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卤化物、配合物。

1. 随堂测试

2. 期末考试

 

五、学习评价与考核

学习评价内容

占总评成绩比例

考核/评价细则

过程性作业

作业

×10%

作业答案正确,解题过程完整,表达清楚。

笔记

×5%

能归纳整理笔记内容,、知识点完整,讨论题、例题答案能补充完善。

总结

×10%

单元总结:归纳出重要的知识点,重新梳理知识体系,知识体系脉络清晰。

专题总结:归纳的知识点完整、准确。

案例分析

×15%

结合相关的无机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报告层次分明、论证正确,文字通顺,语言规范。

期末考试

60%

阅卷评分标准

综合成绩

100%

过程性作业×40%+期末考试×60%

六、教材与学习资源

(一)教材

宋天佑等:《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版。

(二)学习资源

1. 慕课网:中国大学MOOC《无机化学》课程。

2. 智慧树网:《无机化学》课程。

3.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月版。

4. 程利平:《无机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5月版。

5. 张祖德:《无机化学》(第二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8月版。

6. 王莉等:《无机化学习题解答》(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教学大纲制定人:王立平、高兰

教学大纲审定人:葛旭升、蔺志平